会员动态
论语怎样学才得法?从碎片化到融汇贯通,听听他们的亲身体会--文熙二期集锦
熙华国学院文熙二期论语师资公益班课程圆满结束了。这段经历不一般!同学们都觉得意犹未尽。回味这大半年来的学习,同学们也都感悟良多!
回望一览众山小。
蓦然发觉,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对国学经典的感悟,已经全然不是刚开始入学时的那种懵懂与似是而非。
半年后的今天,很多同学的脑海里,已经对论语的“吾道一以贯之”整体思想了然于心,已经将论语蕴含的中庸辩证法之逻辑思维融入自己的思想,已经建立起了对传统文化的广阔视野、格局和系统架构。
他们到底是怎么学的呢?请看文熙二期的同道们怎么说!
书不可不读,不得法则无所取--《论语》学习漫言
文熙二期8号 王坚
——夫子言:“仕而优则学”,我的理解是“事而能优在于学”。这算是老来读《论语》的缘由。所谓“一日不作,一日无(不)食”,再不学岂非“见恶焉,其终也矣”。
——书不可不读,不得法则无所取,于《论语》而言尤为如此。读书求法,得法读书,本是浑然一体,哪有先后轻重之分。或者轻言臧否,又或者读出天下唯一的真理,在我想来只是一般无二的不得法。
——何谓“法”?实在是各人有各人的“法”。三万六千法皆众妙之门,然终有万法归一处,我想就是读书读到心动。或若有所思,或若有所得,或若有所念,或若有所悔,或若有所悟。。。。。反正书读到七情六欲动起来,大概可以算见了门道。等到这些“若”字都去掉了,大概就可以算入了门吧。
——不揣鄙陋,说说我读《论语》的体会,如下:
1、老实地读。要读原著,不读原著,道听途说,当然会搞错了“愚不可及”、“三思后行”的原意。回到文本,回到原著,搞清楚本来是什么,才有资格谈“传统”二字。
2、系统地读。要逐字逐句、瞻前顾后、反反复复地读,读出了各章、各节、各句的内在联系,所谓逻辑是也,才能上下豁然,一以贯之。所以最赞叹熙华国学这种讲求逻辑体系的讲习方法。
3、历史地读。离开了历史事件,很多的章句是很难理解其本来的意思的。只有全面了解了事件的史实,才能准确还原语句的原义,才能把握原著的思想脉络。(《论语熙解》教材在论语各篇章提供了大量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历史典故或背景史料)这一点,依靠望文生义和推理演绎都是不可靠的。比如有鲍兄(文熙二期同道)以历史解“谲正”,读之恍然也。
4、现实地读。毋庸讳言,历史的隔绝,让文本中的一些章句失去了生命力。所以需要以一以贯之的逻辑和鲜活的现实感来加以激活、演绎。就文论文,“学而优则仕”谁能说不是充斥着“官本位”的腐朽气?但是了解了孔子这位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的“官迷”的胸怀和抱负,又岂会把夫子的“仕”理解为庸俗的升官发财呢?孔子眼界里只有通过出仕才能实现的担当与作为,在当今多元的社会又岂止是当官才能实现的呢?如此,“仕”为何不能解作“事”——事业,利众的事业呢?那么,“仕而优则学”理解为“事业成功在于不断学习、探索”或者“事业成功还要善于总结提炼”,这都是有深刻现实意义的训诲。我们当然也不会因为《论语》,因为“父母在,不远游”而裹住自己或孩子前进的步伐。
5、比较地读。修习传统要对文化优越感先生一种警惕。《论语》确实很伟大,但是没有《论语》的西方同样有文明、有历史、有发展,在很多方面还胜于我们。修习传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但“民粹论”与“虚无论”一样,都是这种文化自信的敌人。抛弃百多年前“中体西用”的逻辑,以平等的眼光看自己、看世界,在与同时代经典的比较中学习经典,也许能给于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收获。比如孔子的“述而不作”与苏格拉底的“演讲辩论”之间有怎样的相同与不同?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论述,异同何在?理论的历史命运又因何而取舍?我想,在可能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这些比较,对读经典是有益的。
6、批判地读。批判绝非不敬。《论语》历经两千年而不朽,一个读者的批判对它的伟大没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所以,批判地读恰恰是读者对自己的负责。书是读者的朋友,但首先是敌人。经典则是强大的敌人。去质疑,去辩驳,去战斗。当心诚悦服地举手投降时,表现的是你对经典的尊重和它的强大,也是对自己的锻炼和完善。
——花了半年来读一本书,难以想象。感谢王院长的引领与坚持!感谢同学们的陪伴!向至圣先师致敬!向不朽的经典致敬!
熙华国学院论语学习的一点感想
43号-程爵平
此次,我们熙华国学院师资班的各位学友能有幸花了大半年时间跟随王院长将论语从头到尾,通过学、写、思、行几个环节,将论语的每一篇,每一章进行了一次细致的解读,收获良多,以下是几点我个人学习的感悟与认知:
一、对论语与孔子思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系统学习之前,对于论语与孔子思想的认知是碎片化的。论语是语录体类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言与行的方方面面,篇与篇,章与章之间,如果不通读,不能领悟其中的说话背景与精神内涵,根本领会不了其中的内在关连与逻辑,此次学习,对于各篇之间的逻辑,各篇内部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王院长给我们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归纳,这样也让我第一次对于论语与孔子思想从整体上有一些概念。
二、对于孔子思想以及后世所说的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一个新的认识。论语集中记述了孔子与其弟子言与行,这些言与行,深刻包含了孔子的思想,但后世儒家对于论语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此次论语的通篇学习来看,就连孔子的弟子,子张、子游、子夏、曾子对于孔子真正的思想把握尚存在偏于一端之虑,更不用说其后的孟子、荀子,以及汉代以后的儒家了。汉代以后的儒家由于要为政治与统治阶级服务,对于孔子思想的解读越来越偏离孔子思想的原意,没有整体学习过论语的人,由于受对后世宋明理学的影响太深,对于孔子思想以及儒家第一印象是腐儒,整天之乎者也,不接地气。 此次通过熙华国学院论语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孔子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透过人性的洞察,非常开明的一种思想,正本清源,这种认知也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的孔子思想.
三、孔子思想的整体认识,未学习之前觉得孔子思想高深莫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学习之后,似乎又非常简单,无非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生唯道是从,闻义而徙,中而庸之,把握权变之道的度,最后达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返璞归真的境界。怎样去透过纷繁的世事把握住真正的道,大义与小义的取舍,能否坚持中而庸之的原则,闻义而徙的果决,做到言与行的一致,应该说是历世修身与修心的重点.
四、对于经典,有一份新的认识.由于手机,电视之类被动文化的接收,目前的文化都是快餐式的文化体验,加上对于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像论语这类的经典,想要去有耐心通读全文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身处其中未系统学习之前,对于论语及其他中国经典都是似通非通,似是而非的一种认知状态。此次通过论语的学习,一方面增加了自己可以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觉得有必要去通读中国经典的原文,而不能通过快餐式的学习去碎片化理解我们的经典。比如此次熙华国学院论语解读,对于颜回、宰我的解读,对于君子与小人的整体把握,仁的内涵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五、通过熙华国学院论语学习,对于自己的言与行也是一种鞭策,会有意识去警醒自己的言与行,部分摆脱之前的非黑即白,言与行的脱节。
站得高、看得远,还原真实--读《论语》心得
28号 何武递 2018.5.30
通过半年多来跟随熙华国学院王志斌院长系统地学习了《论语》全书,虽然离完全理解及运用还有很大差距,至少对于《论语》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更深的认识,纠正了以前许多对《论语》片面的认识。尤其对以下几个方面感触良多:
一、《论语》结构
以前学习《论语》,只是间断地学习《论语》中的几章,学到的也是支离破碎的人生道理,甚至觉得与很多心灵鸡汤也差不多,没有感觉到他们之间的连贯性,当然也没有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及逻辑性。其实《论语》博大精深,逻辑性非常强,全书围绕着中心--中庸之道演绎,所谓“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主要讲守成之道,下半部分主要讲创新、求变之道。宋代著名丞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指的论语上半部分,上半部分遵循:修己、利人、外制、内心、共学、适道、与立、达权、知命、归真这一主线,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讲述了治天下的学问。下半部分遵循:和谐创新、理头绪、带队伍、价值观、功成名就、陷落自救、危局迷乱、天命终、红三兵、兴灭继世这一主线讲述了创天下的学问,讲述了创天下的发展规律及态势,一个完整的事物的发展周期,从兴起、发展、高潮、衰落、出现曙光、到继往开来。
二、辩证法思想就是中庸之道
以前说起中庸之道,很多人会理解成和稀泥,甚至批评中庸之道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墙头草、老好人等。实际上这是后人对中庸之道的错误理解,读歪了圣贤之书。其实,中庸之道就是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沿着一定的方向,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会偏其反而,不断地纠错着向前发展。辩证法思想是西方的思想体系,讲究事物的两个方面。中庸之道是中国的思想体系,也讲究事物的两个方面,所谓的“叩其两端,而执其中”,从《论语》全书中有多处从事物的两个方面来讲述,例如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多处地方皆是辩证地论述。
三、还原真实的孔子
历史上孔子是一位积极乐观、能文能武、高情商的圣人。后来被统治阶级歪曲利用,被他的徒子徒孙狭隘地理解错了。首先,孔子并非因循守旧,只懂得维护即将礼崩乐坏的周礼,他也是改革创新的,孔子曾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连毛泽东主席都曾说过“孔子也是革命的”。其次,关于孔子的思想的形成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连孔子自己都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才有孔子年轻时发出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及后来孔子多处使用春秋笔法,没有年轻时那么愤世嫉俗。再次,孔子也是讲究文武兼备的,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文,孔子曾讲“民信、足食、足兵”,他自己本身也身高1.9M,长期佩剑。再再次,孔子实际上是讲究“外儒内法”,在他心目中法(礼制)是必须遵守的,在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孔子并没有说不用“刑”的,可见他内心是将“法”当成必需的。
以上只是近半年来学习论语的粗浅的认识,未来要更好地去理解、去践行!
我们学习论语,也要结合做事情--论语上半部学习小作文
简相超(此文为几个月前上半部论语学习完成时写的)
我在熙华国学院师资班学习论语已经快半年了,比起先前自己阅读论语,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首先,熙华版的论语解读有不少很有新意的地方,比如对颜回的解读,对宰予被误解的那段历史的澄清,对孔子“春秋笔法”说话的艺术的揭示,对“辟世、辟地、辟色、辟言、辟人”的分析,对孔子内心转变“末之难矣”的分析,对子贡历史地位的肯定,等等。这些分析,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有着独特的分析视角。
其次,熙解还把每篇内部各章的涵义串联起来,把每篇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同时,熙解还给出了论语全书的框架,就上半部来说,从修己利人、外制内心、共学适道、与立、达权、知命、归真,归纳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治理思路,给人以学习论语的路线图,让人理解了撰者的思路,不再觉得散乱没有章法。
再次,熙解还着重分析了孔子的思想发展,揭示了孔子从最初坚持周礼不可违背,到强调礼的内在仁德要求,到后来的“吾道一以贯之”的道,再到后来在知道下的达权,实现了守成与权变的和谐统一;
最后,在如何理解守成与权变的和谐统一上,熙华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方法论解读,那就是“偏其反而”,“文质彬彬”,给出了一个形象通俗的解读,让人豁然开朗,流连忘返。
由于论语是语录体,是孔子门人弟子根据和孔子的对话编撰辑录而成,初读时会觉得面面俱到,有点东拉西扯,重点不突出。通过学习熙解到现在,我觉得,正因为论语是语录体,受限制少,反而可以全面地反映孔子的思想。孔子就像卫国的大夫蘧伯玉一样,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退而著书立说。然而孔子是时刻处于待价而沽,反映了积极的入世精神。
我觉得论语包括了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治国安邦之术,二是修身之本;二者是偏其反而,文质彬彬,不可偏废。从孔子对待管仲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一方面孔子觉得管仲不知礼,另外一方面又非常赞赏管仲辅佐齐桓公取得的文治武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应该是一个“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的“王者”。
为什么后世会有腐儒呢?我觉得首要原因恐怕是忽略了论语的治国安邦之术的部分,过分强调了抽象的修身,导致“攻乎异端”。其次,也可能是儒生们认为从政只是狭义的治国安邦,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有治国安邦的机会,从而忽略了孔子的教导:“《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儒生们以齐家代替治国取得经验也是可以的。再次,治国平天下无论从事情的广度和深度都恐怕还是比齐家要复杂得多,也需要学习孔子所没有讲到的一些谋略,比如道家、法家等纵横捭阖的本事,儒生们如果把自己圈定在孔子所讲到的范围内,恐怕也不能胜任治平的要求,只能吹牛空谈了。
我想这恐怕也是熙华研究院提倡历世练心的由来:我们学习论语,也要结合做事情,“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偏其反而,文质彬彬,不可偏废。这也是我学习论语上半部的一点体会。
因材施教,推己及人--《论语》学习心得
22号梁燕
说起《论语》,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小时候就已经接触了,并对其中很多句子烂熟于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言必信,行必果。”“克己复礼为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而不学则殆。”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但是虽然我们了解了很多《论语》的句子,但是没有系统全面地学习过《论语》,因此在得知熙华国学院有学习《论语》的机会时,我毫不犹豫地给自己儿子报上了名,后来自己也参加了师资班的学习。
熙华在《论语》的学习上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教学。熙解教材更大程度上还原了孔子思想鲜活可亲的形象,原来孔子并不是迂腐的老学子,原来《论语》是入世之学,是孔子历经坎坷,参悟毕生阅历,尤其是周游列国之后总结出来的思想,原来孔子在用他毕生的经历来教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世。熙解对《论语》的解读更是结合了我们新时代,其中很多独特的见解更是让我们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欣赏的是熙华独特的教学制度。熙华提出的“读写思行”同样运用在了少儿班和师资班。每天的诵读,每篇原文的抄写,每周的自我解读,定期的分享实践,所有的这些对我和孩子来说都是不一般的经历。
再来说说作为一名老师的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许多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应该耐地去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孔子采用了多种教育方法,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因材施教”。《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知新”的前提是 “温故”,“为师”的前提是“知新”,不能知新,又怎能为师?《论语》还教我们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教师的工作是一件繁琐、劳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种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快乐,在清贫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加认识到学习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情,学习《论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还有很多精华需要我们去发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 对现实来说就是说,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就是满足于吃喝上,有吃有喝,日复一日,凑合着过。人们不应该满足于现实,应该确立更高的目标。孔子提出了人们要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接着就回答了如何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敏于事而慎于言”,一个“事”,一个“言”,实质上说的就是人的思想和行为。孔子把“敏于事”放在了前面,也就是说孔子更看重“行”。“敏于事”让我们灵活地做事,有办法,学会变通。而“慎于言”让我们说话要慎重。这些都给了我们工作生活和学习很多的启发。
由于自己能力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疑惑,感觉自己只学到了一点皮毛,而内心充满了很多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的思想,其中还拉下了许多作业,觉得愧对院长和国学院,不过在以后的过程中我会努力和孩子一起学习。特别感谢院长和国学院给了我这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悟中学,学中悟-- 《论语》学习有感
23号钟毅
儿时读书的时候也算是一个爱学习爱看书的学霸,那时就经常接触到《论语》里面的一些经典语句,很多语句还被作为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张贴在教室两边的墙壁上,当时就感觉这些语句都说得多么的有哲理啊,只是由于没有条件,也没有想过去系统化的学习《论语》,现在想想是多么的遗憾啊。
好在通过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熙华国学院的国学公益班,想到不要让自己的遗憾再遗留到下一代,所以给小孩报名参加了国学班的学习,而自己也通过蹭课开始逐步系统化的学习《论语》了。
通过半年的《论语》师资班学习,我有几点体会:
一、在系统化学习《论语》之前,经常听到很多人说什么孔孟之道是迂腐的儒家思想等等,会让人觉得这些都是陈旧的老思想、老古董,但是直到深入的学习之后,才发现这里面原来是这么的富有智慧与哲理,而不像那些只看到皮毛之人口中所说的那样的,这也提醒了我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深入了解的事物,一定不要轻易的去下结论,免得被人所耻笑。
二、对于《论语》的理解真的是博大精深,各不相同,这也就考验我们的判别能力了,如果误入歧途的话,那可能就会对《论语》有错误的认知,从而给自己带来错误的思想行为,这样是很危险的。我们有幸能跟着熙华国学院学到真知灼见的《论语》熙解,确实是很幸运的,《论语》熙解不迂腐,能与时俱进,还有一些独特的新解,这些都是与众不同的,而且还能与一帮志同道合的同学共修,就更加的难能可贵了。
三、学《论语》到底是学什么呢?是学以前的君臣礼仪吗?是学以前的各种历史吗?都不是,是学如何修身达己利人的品德,是学如何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学如何去做一个谦谦君子,是学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
四、以前对于《论语》的印象是散乱的,一句一句单独的,通过这半年的学习,也逐渐了解到它是有体系的,是一个系统化的思维,有时候还是前后呼应的,或者是有随着孔子的年龄成长轨迹而变化的。
五、《论语》学习急不来,不是靠强化突击学习就可以学得会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能时时刻刻活学活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有很强的生活智慧与德行操作指导性。虽然现在课程上完了,但是它是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去悟的一门学问,只有在悟中学,学中悟,才能不断的精进自己的思想,从而受益终身,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读、写、思、行法果然厉害!--学习论语有感
董会敏
论语,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是不可逾越的喜马拉雅。
论语究竟是部怎样的书?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近熙华国学,开始了论语学习。熙华国学院王院长独创的读、写、思、行法果然厉害!每天读一遍所学的课文,本来是晦涩难读的课文,一周下来都能熟练阅读;一周一次线上互动,就像穿越历史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情景,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身边实例,让论语变得活灵活现,充满了趣味。
再者就是结合自身实际用论语中的观点每周写一篇体会文章,这其实就是每周和论语中闪耀着光芒的思想的一次链接啊!在王院长的引领下,在同学们的陪伴下,经过半年的艰苦跋涉,终于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美意境!
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感受。
虽然文革期间对孔孟之道大加讨伐,使传统文化出现断层,但论语一直都在光照着我们,只是我们不太了解罢了。具有鲜活生命力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论语比如:三思而后行,周急不济富,文质彬彬,敬而远之,听其言观其行,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名不正言不顺,欲速则不达,言必信行必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来之则安之,有教无类,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不惑,小不忍则乱大谋,道听途说,血气方刚,色厉内荏,患得患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父母之邦,博学笃志,学而优则仕,望而生畏,文武之道,天下归心等等。
在论语学习中我看到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看到他对人性的准确判断,看到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带一路我们沿途联合亚非拉60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美国听说后感到不可思议,像阿富汗,巴基斯坦我们坚船利炮都摆不平,这些地方地方军,政府军,部落武装三股势力不好办。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在巴基斯坦大街上看到一个中国人身后跟了六个保镖分别来自地方军,政府军和部落武装,这怎么可能呢?了解后才知道,中国在这里建医院,修大桥,对哪股势力都有帮助,谁也不想中国人出现意外让自己背上黑锅,所以都来保护中国人了。知道真相让美国人佩服的不行。
假如这里的世界就像一个冰块,美国人的办法是用牙齿咬,牙断冰碎,两败俱伤,而中国人是用舌头舔,一点点将冰融化掉。舌头与牙齿的智慧就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这在论语中也能看到它的影子,比如浸润之谮,肤受之愬的另一面。君子和而不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不管你是哪个洲那个国,只要你接受人情伦理,我们就是天下一家亲。所以中国智慧是解救全人类的大智慧啊!
面对浩瀚的大海,感到自己的渺小,面对一座座高山,倍感自己的微不足道。喧嚣红尘任他去,沉醉经典乐淘淘,继续努力,加油!
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学论语有感
作者:叶婷芬
偶然的机会从朋友处得知了熙华国学院安洁班的开设,因对传统文化的向往,给孩子报名参加,通过层层选拔,孩子得以开始学习国学知识。在陪伴孩子学习过程中,发现论语原来并不只是“知乎者也”而已,原来它是如此的贴近生活,不仅在生活中,还有工作中,对人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论语》毕竟是古文,单靠自身太难理解它的意义,甚至同一字的读音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时师资班的开立,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在王院长的带领下,通过这半年的学习,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对身边的事物也有了新的感悟。
首先对于孩子。现在的孩子在课业方面压力非常之大,而现在的父母不只要照顾孩子的生活,每天的学习也是要父母盯着。父母盯着成绩就上去了,一放松成绩就下来了。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我们应该像“学而第一”里说的要“乐学”。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让孩子主动学习。就像国学班里每天的诵读,就是给孩子养成一个有规律的习惯。以及抄写作业不允许擦写,让孩子更为集中思想。都是很好的习惯。父母的存在应该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发挥孩子的长处,弥补孩子的短处,相信他们都是好孩子。
其次对于父母。中国经济在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想也是如此,新旧思想的碰撞,以前可能5年一代沟,现在2-3年就要一代沟了。我们这一代人每次都站在改革的分差路口,小时候轮到了计划生育,长大了确又碰上了二胎开放,而每一次的改革都是跟父母的又一次矛盾。基本上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有父母的文化程度是高的,基本上都是遵循着老旧的思想,讲究着养儿防老,有的时候不管是在生活还是思想上两代人的思想总是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我们经常在孝顺父母与自我之间徘徊,而学了论语终于明白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其实我们直接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了不同的想法而已。
当然论语对我的感悟不只在这两个方面,还有对于自我,对于工作以及其他方面,但是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围着家庭转的人来说,这两方面是最主要的。而且论语博大精深,我还只能理解到很浅的一些表面的东西,每一次的重新翻阅,都能让我有新的感悟。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感悟
36号王欣
从来没有想过会去读论语,总觉得那是老夫子的事情。
去年的暑假有幸遇到熙华国学院公益班,在给孩子陪读的过程中,历时半年在王院长的带领下学完了论语二十篇。从学而第一-修己;为政第二-利人;八佾第三-外制;里仁第四-内心;公冶长第五-共学;雍也第六-适道;述而第七-与立;泰伯第八-达权;子汗第九-知命;乡党第十-归真;先进第十一-和谐创新;颜渊第十二-理头绪;子路第十三-带队伍;宪问第十四-价值观;卫灵公第十五-功成名就;季氏第十六-陷落自救;阳货第十七-危局迷乱;微子第十八-天命终;子张第十九-红三兵;尧曰第二十-兴灭继世。看看如此深奥难懂,但经过这半年的学习和感悟,可以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习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考虑,经典文化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反而是一些“傻白甜”大家更喜欢看,就像追剧,我们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傻傻的看,这就是它能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放松身心,而论语就看似比较高冷深奥了。但是经典著作的影响是不容小窥的,尤其是对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需要谁来担当起这一重任呢?
熙华国学公益班就在勇于尝试给孩子们创造这样的人文环境,把论语讲的通俗易懂,结合读、写、思、行的教学方法,也带动了我们家长一起学习,受益很多。教育部也越来越重视古文言文,新版教材一年级就加入了《论语》选段,让论语不在“高冷”。我们作为受益者,也要很好的传承下去。“顺势而为、乘势而进”。
真正的践习才刚开始--《论语熙解》学习感悟
49号 吴伟杰
历时半年,有幸在王院长的带领下,跟随熙华国学院师资班同学一起,把《论语》这部可以创天下、治天下的经典大作学习结束。有别于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熙华国学院的教学强调读、写、思、行齐头并进,把对《论语》的研究深入到每一章每一段的每一个字,让大家见识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全新解读。
如果不是因为进了师资班,单单让我把《论语》的其中一篇看完都有困难,首先没时间,其次会感觉枯燥。但是在师资班的这半年,在王院长的严格要求下,各位同学的影响下,平时的碎片时间完全被有价值的利用了起来,也感受到《论语》其实越深入学习越有意思,个人收获还真不是一般的大。就谈谈对读写思行几方面的感想吧!
首先第一点:读。以前要是让我在孩子和家人面前一本正经的诵读是绝对不可能的,总会感觉很别扭,过不去自己心里设的那道坎,但是现在想读就读,沉浸其中,而且在王院长“不读错”的要求下,专注力也提高了,心中无比喜悦!最重要的是,每一次的诵读都会有跟上一次不同的感悟,俗话说“书读千遍,其意自现”大概就有这层意思吧!
第二点,写。每一篇课文的抄写,每一章的自我解读感悟,之前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记得刚开始学习第一课时,根本无从下笔,满脑子的话却不知如何表达,完全是脑子不常用锈掉的感觉。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作业后,终于把脑子里的小头绪一点一点逼出来了,切身体会“逼”自己一把的好处!不得不提的是在写方面的另一大收获,就是抄写作业让我的字好像也变漂亮了一点,哈哈!太开心!
第三点,思。学而不思则罔,自从开始学习《论语熙解》,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都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其中的内容:事情发生的背后深意,人性的体现,自己言行的自察自省。一次次的结合思考,一次次的感叹孔子的思想之伟大,看似高深不着地的文学言论,没想到和生活贴合的那么近,经典真不愧是经典!
第四点,行。这一点,个人觉得是学习《论语》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学习其他任何学问最重要的一步。这也是孔子所强调的学习要点,学习和实践一定要充分结合才能发挥出学问的最大作用。个人这半年学习过程中,日常生活中不自觉的思考和运用也算是迈出了行的第一步吧,尽量完善自己的言行思想,悦乐君子达不到,至少做个看起来确实是有真正学习过《论语》的人吧!
至此,在熙华国学院《论语》的共学阶段告一断落,但真正的践习才刚开始,加油!
要做到真正的“好学”
58号杨卓娅
学习《论语》已有半年时间,坚持每天读诵,确实受益匪浅。
在没有跟随师资班学习之前,对《论语》这部经典,经常是翻看一小段就束之高阁了,总感觉其深奥、晦涩难懂而望之却步,到现在二十篇都已全部读完,想来真是一件很值得欣慰的事儿。非常感谢王院长和熙华师资班的同学们,创造了这么难得的机会,能跟着大家定时定量的学习经典传统文化,但由于自身学识太浅,加之生活经验阅历不足,对文中很多涉及人生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不能够深切体悟,只是单纯停留在对文字表面道理的理解上,跟生活中工作、接人待物还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很需要在以后的岁月里,去反复串习、品味、体会,真正做到提高自身素养,在日常生活中融会贯通。
一些学习感想: 要“好学”。 学习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要“学而时习之”,而且不能只限于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怎样做人做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向身边的人、优秀的人学习,还要“吾日三省吾身”,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期达到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君子标准。 要知“礼仪”。 “不知礼,无以立也”,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不知道礼仪,就无法立身处世;“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敬老尊贤,长幼有序;“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为人干部,尊重上级,对从事的工作要存敬畏之心;“食不语,寝不言”“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一言一行中规范自己,在心地上面下工夫,这样才能做到“克己复礼为仁”。